国内速食食品市场发展很是迅速,从649.8亿市场规模,到1755亿,接近3倍的市场规模增速,只用了8年。
大家对速食食品最深刻的印象,可能还是主食。
冰箱冷藏里放着小笼包、云吞、馅饼、烧麦、茴香小油条……
明早起床后,从冰箱里拿出一袋小笼包,几只放锅里一热,早餐就这么搞定了。
国内速食食品市场发展很是迅速。
从649.8亿市场规模,到1755亿。
接近3倍的市场规模增速,只用了8年。
目前,国内的速冻食品类目基本分为面米制品和火锅料制品。
大家对速食食品最深刻的印象,可能还是主食。
2020年,速冻面米的市场前三品牌集中度(CR3)达到了47%,速冻火锅会比较分散,可能我们吃的少,品牌认知度也不高,市场前三品牌集中度(CR3)只有16%。
可是在国外,速冻食品可丰富多了。
速冻肉类、速冻水果等,在人们生活饮食渗透率就很高。
国内的速冻市场同时在餐饮业和生活零售端销售。
对于餐饮业而言,速冻食品意味着降本增效。
节省了人力成本,还能提高烹饪效率。
可是对C端消费者来讲,就是很方便。
新腕儿(ID:bosandao)阅读了东莞证券的研报《BC共振,顺应趋势》,这份研报向我们拆解了速冻食品市场发展情况和成本模型,让我们更深层次理解探讨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产业。
继续往下看!
01 迅速冷冻的食品
我们平时在超市时见到的速冻食品,都是已经冻好的。
之所以叫速冻食品,顾名思义,冷冻的速度肯定非常快了。
和家庭冰箱冷冻模式不同。
工业化速冻,就是将预处理的产品放在零下30℃的环境里,产品内的热中心温度,就会迅速达到零下18℃。
一个个虾丸、鱼丸、小笼包……就这么迅速被冻起来,被装到包装袋里,送到各大商超,等待出售。
由原材料加工的成品,
速冻食品产业链上游都是农产品,例如米面粮油、蔬菜、水产等。
这些原材料被送到三全、安井这些速冻食品工厂进行加工,冻好的产品会冷链配送到超市里。
就成了超市的冰柜里一袋袋速冻食品了。
速冻食品在疫情之后呼声很高。
在2013年时,速冻食品市场规模是649.8亿。
疫情后,人们对速冻食品的热情就此被引燃了。
2021年,市场规模增长到1755亿,同比增长25.99%。
说整个行业太宽泛了。
其实,最受大家欢迎的,还得是速冻米面。
光三全和思念两家品牌,合计市占率就能达到41%。
还有速冻火锅料制品,排名前三的品牌安井、海霸王、海欣食品三家市占率分别是9%、5%、2%。
看来广大消费者还是更喜欢吃主食的。
一般来讲,行业集中度越高,头部垄断性越强,行业利润水平也就越高。
虽说国内面米集中度还算不错,火锅稍逊色,但整体来讲,和日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。
这当然不是瞎说。
有数据显示,从2003年到2020年,随着产能效率的提升,日本冷冻食品生产企业从693家减少到370家。
工厂数量也才能够840及减少到442家。
即便企业数量在减少,可日本的速冻食品行业的CR5,已经达到79.2%。
这还是2016年的数据。
国内速冻食品想要继续向前,是综合因素合力的结果。
一个要求就是品牌影响力了,消费者肯定还是习惯买自己熟知的品牌,同时产品得足够丰富。
除了企业端,还有政策方面。
速冻食品的发展,包括预制菜、卤味、快餐……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冷链。
国家很重视冷链技术。
在2021年11月,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引发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划,提出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。
冷链技术也在提升。
为整个商业环境带来更多可能。
02 BC渠道很平衡
国内速冻食品渠道分布还是比较平衡的。
向C端销售的零售渠道占比是54%,餐饮渠道占比是46%上下。
从B端层面来讲,速冻食品的使用,更多是连锁餐饮行业降本增效的手段之一。
疫情出现的2020年,餐饮受重击,当时的营业收入为3.95万亿,同比下降了15.42%。
直到2021年,餐饮业才开始回暖,营收增加到4.69亿。
行业规模增加,餐厅出餐量大,对人力、厨房面积等要求会更高了。
速冻食品都是成品或者半成品,在餐厅后厨简单处理,即可端上桌。
自然很受餐厅们欢迎。
除此之外,国内餐饮行业明显都在做连锁化。
规模扩大意味着成本越来越高。
开餐厅成本有多高呢?
有数据证明,在2020年的正餐餐饮企业中,原材料成本占比最高,是39.68%。
人力成本是22.41%,房租成本是10.26%。
如果使用了速冻食品,冷链配送的食品到达后厨后,不需要专业的厨师加工,降低厨师标准要求,后厨操作面积也不需要太大。
餐厅盈利水平自然就提升了。
反观C端消费者,一帮年轻人吃素食,主要还是看重方便。
外加上这些年,单身经济下,年轻人晚婚晚育,“一人户”占比一直在上涨。
从2016年到2020年,“一人户”家庭从14.1%增加到25%。
速冻食品的成长,切实迎合了时代趋势。
现在想想,如果没有那场疫情,速冻食品或许不会那么受关注,它可能会继续平稳的发展,缓慢的长大。
连锁餐饮企业不会对“降本增效,开源节流”这件事,有那么深刻的认识。年轻人也不会越来越会“过日子”。
03 用品类跑出下个龙头
速冻食品的成分都比较简单。
例如速冻面米,包括速冻面点、速冻水饺、速冻汤圆等,他们的成分都是面粉、白糖、肉类。
三全在速冻食品行业很有代表性了,产品比较大众,很少有消费者不认识它。
三全食品的速冻面点中,面粉占比最高,大约是39%;
像是速冻水饺,不难猜到肯定是肉类占比最高了,是48%。
还有速冻汤圆,糯米粉占比最高,在45%上下。
另一种像是速冻火锅料品,就是我们吃火锅时煮的鱼丸、虾丸、蟹棒等。
最常见到的可能是安井了。
鱼丸可以以安井为例,据安井食品招股书显示,2016年1月-6月,他们原材料中肉类占比最高,为43.31%。
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原料是鱼糜和粉类,占比分别是28.18%和21.96%。
这类原材料都会有走势波动。
像是标准粉和白糖这类,走势都比较平稳,波动小,对产品成本不会有太大影响。
但像是油料、油脂和猪肉,这些肉类都有周期性波动和进出口价格等因素影响,价格波动会比较大。
安井的产品中,猪肉和油脂占比偏高,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和风险。
遇到原材料上涨的情况时,安井食品、三全食品和千味央厨等几家公司,会及时提价来应对原材料上涨的问题。
在2021年11月至12月期间,安井对速冻肉糜制品和米面制品等都进行了价格上调,这次价格涨幅在3%-10%。
就是20块钱一袋的手抓饼,涨价了3毛到2块。
算是微度涨价了。
还有三全和千味央厨,也都涨价了。
三全涨了3%-10%,而千味央厨涨价了2%-10%。
虽然三家头部品牌涨价幅度团结的一致,但他们算是各有所长。
三全食品起步于2001年,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了。
他们最擅长做速冻汤圆、速冻水饺、速冻粽子、速冻面点等。
总而言之,速冻面米制品是他们看家产品。
国内速冻面米制品最受欢迎了,三全的地位可想而知。
2022年上半年,三全的速冻面米制品营收占比达到了89.58%。
最熟悉的黑芝麻汤圆、水饺和粽子,为三全贡献了24.51亿营收,营收总比为64.16%。
点心和面点产品的营收是9.71亿,营收占比是25.42%,
看到这里会发现,三全是向C端消费者靠卖汤圆赚钱的,早餐吃的面点产品是他们很小一部分业务。
三全业务偏向于北方,可能北方一带比较喜欢吃汤圆。
2022年上半年,三全北区的营收占比是37.74%,东区、吸取和南区分别是22.33%、19.86%和19.28%。
还是比较均匀的。
突出是一家做北方市场的公司。
另一家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安井。
他们家的产品,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。
像是Q鱼板、鱼豆腐、爆汁小鱼丸、撒娇牛丸、亲亲肠等,还有红糖发糕,在我们附近商超和居民社区店随处可见了。
目前公司已经有300多个速食食品品种。
在2022年上半年,安井的速冻肉糜制品和速冻冻制品的营收分别是16.42亿和9.67亿,在营收占比分别是30.78%和18.33%。
合计不到50%。
安井的头牌产品占比重都不到50%,说明这家公司业务发展比较均衡。
这家公司侧重于华东市场。
2022年上半年,安井在华东市场营收占比是48.01%,华北和华中地区的营收是12.66%和12.39%。
其他地区相对要少很多。
千味厨房,普通消费者可能相对少见这个品牌,因为他平常出现在后厨里。
和前两家不同,千味厨房一直是一家TOB的公司,产品销售给酒店、乡厨和团体食堂等,还与定制化服务。
酒店如果有特定需求,例如做什么糕点,千味厨房都可以接订单。
当然,他们的产品也有限制,基本是油炸类、烘焙类、蒸煮类和菜肴类,就比如是炸虾球、油条、卡通包、蛋挞皮等。
2022年上半年,千味厨房的油炸食品收入占比是48.59%,蒸煮和烘焙产品占比分别是20.58%和17.33%。
他们是以场景逻辑进行研发产品的。
以油条为例,不同场景下吃的油条是不一样的。
他们面对火锅店、快餐、自助餐、宴席、早餐、外卖六大场景,专门推出了适合场景的茴香小油条、麻辣烫小油条、火锅涮煮油条、外卖专用油条等。
产品还是比较细致的。
安井和千味厨房的渠道结构比较相似,他们都以B端为主。
像是安井的营销渠道中有经销商、商超、特通直营和电商等,经销商已经有1033家了,商超客户包括大润发、永辉、沃尔玛等连锁大卖场。
经销商会多一些。2022年上半年,这块营收占比为76.55%
安井主要是通过经销商销售,属于商品性质。
千味央厨直接和餐饮渠道合作。
他们和百盛中国、华莱士、真功夫、九毛九、海底捞等客户长期合作,会为对方提供菜单设计、产品设计、产品销售等服务内容。
从他们的产品研发逻辑,也能看出他们对餐饮渠道认知的成熟度。
千味央厨也比较侧重南方市场,2022年上半年,南方市场产生的营收占总比的62.73%,北区有35.44%。
三家速冻食品公司,在各自的领域内,成为龙头企业。
这三家企业,如果从质地上讲,安井的产品结构会更有安全感。
他们最擅长火锅制品,不同肉质的产品各自所属一个业务板块,全部分开。
这样处理的优点是,业务比较多元化。也能看出安井的产品研发力和创新开拓力会很强,对产品销售风控和反应水平都比较高。
相比之下,三全在北方地区几乎和“汤圆”画上了等号,成为标签式存在。
汤圆是国人传统节日必吃的食品,有饮食风俗习惯,倒没什么不好。
只是,一家老牌企业如果长期依赖大单品,企业迭代和成长力容易退化。
最后是千味厨房,侧重于油炸食品,
除了这款拳头产品,其他蒸煮类、烘焙类、菜肴类等产品,发展得都不错,基本是比较均匀的。
整体业务模型比较平衡,不存在风险性。
也能看出这家公司研发能力和运营能力都不错。
速食食品走到现在,整个行业就三家龙头,每个龙头都有自己的代表性“作品”。
三全的汤圆、安井的鱼丸、千味央厨的油炸食品。
国内速冻食品渗透率远没有饱和,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还有很多速冻死食品需求有待挖掘,以产品覆盖市场,待全民渗透后就可以成为下一个龙头品牌。
速冻食品市场还是有机会的,要寻找下一个成为龙头的机会。